王洪斌:为人师者当先行-凯发网站
导航

王洪斌:为人师者当先行-凯发网站

当前位置: 凯发在线首页>专题新闻>东农人>正文

王洪斌:为人师者当先行

王洪斌教授生于内蒙古赤峰,留在黑龙江20多年了,讲话还是一口乡音。虽说已不是第一次采访他,然而眼前这位名师还是让我增添了几分钦佩:没有功成名就后的得意,也不似洞察世事那般超然,眉宇间流露出的坦诚和朴实让人倍感亲切。他语速很快,偶尔谈起自己的成果还略显羞涩,不断强调着:“我们是坐享其成的一代,老先生们把苦头都吃尽了,我们赶上了好的机遇、有条件读书和学习,取得点成绩也算不得什么。”经过几轮走访,听着来自他周围的声音,我不由心生慨叹:盛名之下无虚士。

浓浓的师道传承

王洪斌的尊师美誉早已成为兽医外科界一段佳话。他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汪一刀”汪世昌教授。当年为了不让年迈的导师失望,他忍痛放弃了向往已久的科研单位,留校做了教师。20多年师生情谊在黑土地上深深地扎了根,在导师弥留之际,王洪斌体察到老师对这一学科的无限牵挂,他告诉导师自己不会走,会一辈子留在黑龙江继续这份事业,得知他的这一决定,老人倍感欣慰。汪世昌先生去世后,这段往事也如歌一般流传着。

“不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兽医外科有这样的接班人,我们当初是选对了。尽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贵的是他从不居功自傲,除了节假日来家里看望,还经常接我们去教研室相聚,每次相送扶我上车,心里那叫一个暖和。夸他的时候,他总是说:‘老师们打下了好的基础,我能把班接好就不错了。’这不完全是客气话,而是真情的流露,出于感动们也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眼见兽医外科在他的带动下,成绩远远超过了老一辈,在这一点上我们除了赞叹之外,也从心底里为他高兴。”被誉为东农兽医外科四大金刚之一的李树滋教授由衷地一番话,道出许多老前辈共同的感受。四大金刚而今还有三位健在,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为东农兽医外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汗水和心血。20069月,王洪斌带领学科全体师生和三位先生早年培养的全国各地学子,为先生们祝寿。庆典场面热烈而隆重,看到学科的繁荣发展,看到众弟子齐聚一堂,老先生们激动又自豪。王洪斌一直强调:一代人建不起一个学科,必须是几代人的努力,老师们从业时最苦,经历了四清、文革,下放农村再返城建校,苦难奔波中为这一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殊为不易,尽管他们已经离开这个岗位,但学科的发展建设迈出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现在学科强大了,他们理应分享这一成果。一个家庭中应该尊老爱幼,一个学科也是一样。要让先生们觉得“我为兽医外科工作奋斗一辈子,而这个学科没有忘记我。”

如约走进王教授办公室的时候,他正为兄弟院校的一位离世的前辈撰写唁电,“我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就是老先生的朋友,也是咱们学科的老前辈,只要得到他们寿辰或去世的消息,我会尽量做点什么。这些老先生虽然遍布全国各地,毕竟都为兽医外科做过贡献,作为晚辈不能只看重自己的先生,还要尊重其他学校的老先生,这也是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礼节”。作为一个群体的代表,这种礼节性的往来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增加了学科间的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的建设。

尊师重道的长者遗风,相对于快餐时代的文明算得上是一种古朴了,然而“德不孤,必有邻”,王教授的学生这样说:“导师是一直走在前面的,望着他的背影,我时常会想起生活中的一幕,我为爸爸倒上一盆洗脚水,那是因为看到他刚刚为爷爷洗了脚。”

只向直中取

王洪斌不是个善舞长袖的人,这大概源于他坦诚直率的性格,加上秉承了兽医外科求真务实的传统,他在很多事情上表现得格外较真儿。和王教授共事过的教学秘书王燕如今已经退休,但至今依然清楚地记得一件事:一个学期期末,研究生要交学科作业,导师给出成绩后,王燕负责将作业在规定时间送到研究生处,多年来这个规矩不曾打破过。一天,王洪斌急匆匆赶来告诉王燕:“有两篇作业因为写的不完整,我需要和他们再做些探讨,改好我就给你送过来。”没过几天,他果然亲自来送并为这两本迟到的作业向王燕表示歉意。回忆起来,王燕依旧很感叹:“那时候就觉得他是个特别严谨的人。”这种作风也被王洪斌带到行政工作中,任动物医学院院长期间,他主持修建的实验楼竣工,因为发现施工方在某个环节存在偷工减料之处,他就是不肯签字验收,建筑商搬来很多“大人物”去说情,他都不为所动,最终迫使工程返工。这样做使他承受了不少压力,但也得到众多的赞许:“洪斌你做得对!”

“为人正直,治学严谨”,是同事和学生对他众口一词的评价。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他定期召开研究生讨论班,要求学生摆脱本科生的学习方式,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首先从搜集资料开始,通过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归纳分析、整理撰写成文,要面对师生脱稿讲出知识要点;接下来学生要将自己的综述或论文做成课件,不允许出现大块的文字,只能通过题目、中心词、图表等方式进行多媒体讲解;聆听报告的同学也要同时认真思考,因为他随时可能要求同学给报告人提出问题。许多研究生入学时登上讲台就汗流浃背,经过首学期的这种锻炼,一年后无论开题报告、论文答辩、就业面试等都能表达自如,应对各种场合时也能将知识在头脑中融会贯通,没有了以往的紧张。学生们都知道,要上好第一学期课,尤其是要得到王老师的认可,没有充分的准备是过不了关的。然而学生们更理解,只要通过王老师的这些课程,也就掌握了研究生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插上了翅膀。在实验中,他严格按外科教研室的老传统、铁原则要求学生,如果实验结果和预期不同,就要反复去做,以验证实验数据是否准确,“创口周围要干净,器械放在无菌区”;若是哪个学生递不好手术剪,会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对手术的重视就是对生命的重视,?视手术就是漠视生命。”在上报国家、省部委、学校各类材料时,他从不忽视任何一个微细环节,即使一个字词、一个标点他都要认真校正,甚至材料如何整理、如何装订都要做到中规中矩。“只有开始就培养出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将来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习惯,进而受益终生。”当初被他批得哭鼻子的学生事后都很感激,因为他们逐渐明白,一个科学工作者没有这种严谨的态度是难有成就的。

计算机领域对于王洪斌来说是陌生的,计算机诊疗系统建立后,按常理,他可以招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弥补自身在这一领域的不足,但单纯搞计算机的人眼中只是数据和公式,并不能从一个兽医角度去评价疾病。打铁还须自身硬,王教授选择踏踏实实地学习计算机知识。他相信只有把这一领域研究明白,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不断追求拓展新领域的同时,王洪斌教授没有因为传统学科难上项目而放弃研究,通过积累大量工作成果和学术文章,他逐渐开拓了兽医传统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动物麻醉和手术方面,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资助。经过他近年的努力,该学科已经成为全国兽医外科领域获国家项目资助最多的学科,动物麻醉与腹腔镜手术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时刻把握自我定位

王洪斌有慢性咽炎,本不适合从教,但他被恩师挽留当了老师,而且又成了名师;他做事不擅周旋,志本不在行政,却因工作需要做了七年多院长,带领全院使东农兽医学科爬出低谷,重振昔日雄风。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干什么就得吆喝什么,无论当初是否情愿,但只要你接受了这一岗位,就要恪尽职守,拼尽全力把工作干好。” 2005年,在行政工作步入正轨,学科建设蒸蒸日上之际,他毅然辞去院长职务做了黑龙江省“龙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回到了教学科研的一线岗位。有人这样评价:“因为责任,他在学科青黄不接时勇敢扛起学科建设的重担;因为梦想,他又在辉煌的时候选择离开。”他笑道:“我没有那么崇高,我只是更适合搞学科、搞学术,教好我的学生。”这是他从读研时就确立的自我定位。他承担了先行者的使命,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迈出探索科学的脚步。

王教授对知识独特的讲解总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王老师能将理论赋予生命,听了他的课,能够分享到他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避免我们再走弯路”,“他会及时指出我在实验上的错误和论文中的问题,句句切中要害”。目前,每位导师会有很多硕士,每个学生也都有不同的方向和研究领域,往往这种时候导师的指导不会面面俱到,而他则像一座博大精深宝库。“我们经常跑到他那求助,他或许不是最幽默的老师,但却是最渊博的老师!”

没有适宜的环境,肥沃的土壤也难长出栋梁之材。让学生走上成才之路只有理论和实践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置身在和谐宽松开放的学术环境中,触类旁通,均衡发展,这需要一个学科带头人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和胸怀万有的学术境界。本着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学术交流的目的,王洪斌经常邀请国外学者、兄弟院校专家、留学归国人员为师生们讲学做报告,还邀请生命学科、医学学科、野生动物学科等著名专家做跨学科的横向交流或参加论文答辩会,以便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启迪。一位毕业生颇有感触地说:“仅仅那次答辩,就让我开阔了不少眼界,兽医和人类医学关系密切,病理药理是一致的,但人类医学研究在麻醉方面的视角为我从事麻醉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

王老师在教学上是没有门户之见的,他无私地接纳了许多“寄读生”(导师在外校却在东农上课或者搞毕业论文的学生),待他们与自己学生无异。在他的倡导下,外科实验室的学生共同上课,一起实验,团队的力量得以壮大。走进实验室,接受采访的两位王老师的学生正在帮别人做实验,他们热情的说:“动医外科实验室学生的凝聚力非常强,实验人手不够时任何一个人都能帮你。王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可以通过别人的实验开拓更多的思路,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旦将来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心里有底,能很快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兄弟院校也感受到这种推己及人的学术关怀,邻近一所学校购置了一台腹腔镜,由于缺少这一领域的教师,王教授专门委派自己的研究生前去传授方法。他的主张是科学无国界,天高任鸟飞,鼓励学生看得远些,只要把专业学好为人类服务,这就是正途。针对高校近亲繁殖的现状,他欢迎外校生考进来,鼓励本校生考出去,认为吸收各个学校长处的学生知识结构会相对完备,学术性、创新性、创造性更强。

即使一天有四十八个小时,他也不会浪费一分钟

能让人持之以恒做一件事的动力是兴趣,王洪斌坦言喜欢探索未知,因为探索中得到的快乐可以忽略疲惫和挫折,令人振奋。对此,王教授的妻子笑言:“我家王老师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最喜欢的就是搞教学和科研,这是好事,能不支持他么!”然而教师要背负更多的责任,为使兴趣与责任皆不偏废,唯有加倍的勤奋。在这一点上,师生们有目共睹。王洪斌担任院长期间,211预审、211验收、教学评估,申报重点学科、申报博士后流动站,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白天忙行政忙教学,晚上搞科研写文章,还要出差开会,长期劳累和无规律饮食让他患上萎缩性胃炎,他不顾医生和老师的劝告,依旧劳碌着,但再忙也没有影响到教学。一次,他忙到很晚回家吃中饭,途中遇到几个学生,突然想起他们正是要去和自己探讨课题实验,于是立即和学生一道返回实验室,与学生一起工作到晚上,早已忘记了饥饿,这样的例子他的每一个研究生几乎都经历过。学生们惊叹他一副病躯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一位老教授说得好:“对王洪斌来说,不吃饭睡觉都不能算苦,所以他始终没有败下阵来。”

当年兽医院正待搬迁之际,实验室处于停用状态,不但停电停水,也不再供暖,环境又脏又冷,实验条件非常恶劣,但只要有学生做实验,王老师必然身处其中,这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感动。学生们说:“我们非常佩服他,一个教授该有的名誉他都有了,但还是那么勤奋,本以为他不做院长了可以轻松点,但他除了上课指导我们做实验,其余时间就坐在那看材料。看着他工作的劲头,即使一天有48个小时,他也不会浪费一分钟,我们一旦有偷懒的想法便会感到羞愧。”

成绩和荣誉不是妙手偶得,探索的道路也本无捷径可言,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才能有所创造,有所提高。近五年来,王洪斌成果卓著,共获得教学和科研奖项10项,其中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凯发在线的版权局授权的软件著作权11。此外他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家畜外科学》还获得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他主讲的《兽医外科学》获黑龙江省精品课程,他所带领的兽医临床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的荣誉。在评为国家级名师之前,王洪斌先后被聘为黑龙江省龙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兽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并获得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和荣誉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事业的成功也使他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平评估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奶牛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疾病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东北兽医外科分会理事长;四川农业大学等3所高校的客座教授。还被聘为《中国兽医杂志》、《中国动物保健》、《激光生物学报》等10种学术刊物的编委。

最近王洪斌率领的临床兽医学学科又被遴选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这是该学科前所未有的荣誉,也是过去采访时他曾讲过的奋斗目标,我不知道他的先生们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会何等欣慰。当我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时,他保持着固有的冷静:“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与国家重点学科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快建设步伐”。同样是那种谦和的语气,尽管看不到他当时的表情,然而这些话语我已经很熟悉。

采访结束了,面对众多的事迹,我陷入了深深的感动,无数的赞扬又使我不知从何下笔,耳畔那一连串的声音让我终于有所悟:为人师者若能先行一步,脚下的力量当似润物无声,亦如春雷乍响,所到之处,都是震撼……

(贺莉莉)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10 浏览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