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就是课堂-凯发网站
导航

“舞台”就是课堂-凯发网站

当前位置: 凯发在线首页>图说东农>正文

“舞台”就是课堂

2015年即将过去,4个月前刚刚步入校园的新同学已然进入了角色,适应了大学生活的节奏,正努力成为学校的新主人……回想当初,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生活的向往和迷茫,适应环境,调整学习和生活方式,探寻美好的大学生活是每名大一同学的必然经历……

为了让同学们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了解学校,依照惯例,各学院举办的迎新晚会成了每个同学一堂重要的选修课。在这台盛会中,同学们有很多功课要做,展示才艺、学习技巧、互相帮助、沟通合作……“课堂”上都是新同学、专业教师、辅导员、学哥学姐们努力的身影。

12月初,所有学院的迎新晚会都已陆续举办,晚会以一种活泼的方式热情的迎接新同学,更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启新的大学生活。新闻中心的记者们将镜头聚焦到迎新晚会的台前幕后,记录他们追求完美,不辞辛苦的努力过程,呈现他们展示自我、融入集体的优秀品质,探寻他们逐渐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

舞蹈《捍卫》由20位同学表演,其中10人是大一新生,新同学通过报名、海选、二次筛选后入围舞蹈表演,为了让大一的同学更多的参与到迎新晚会中,很多舞蹈基础并不深厚的同学也被吸收了进来。训练初期拍卡不准、动作没有力度、队形不齐等问题时有发生。舞蹈中,一个四排依次跳跃的动作,同学们腾空高度不统一,排练了多次也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老师马福波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初次接触舞蹈,还与同学们刚上大学放松和自我满足的情绪有关,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不能专注和认真的进行深入学习。”

经过9个晚上的排练,同学们配合默契了,舞姿优美了,队形整齐了……但在马老师眼里他们对舞蹈的理解还只是刚刚开始。在演出前的最后一次排练中,马老师对大一的新生们说:“因为大家刚上大学,有所迷茫是很正常的,我只希望同学们能重视这次表演,把它作为你们上大学的第一个目标,努力完成好。”

《捍卫》作为迎新晚会开场舞第一个出场,同学们通过对备战、潜伏、冲锋等动作的表现,诠释了东北抗日联军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舞台上,20个人整齐的做着每一个动作,甩头、举手、跳跃整齐有力,辛苦的排练换来了同学们在舞台上的自信满满。当“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全部“牺牲”,组成一座座“雕像”造型时,全场寂静了,随后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刚柔并济、力与美交融是观众们给《捍卫》的评价。

马福波说:“大学不同于高中,没有班主任的管束和鞭策,更多的要靠自律。大学阶段是人格、品格、性格进步完善的重要阶段,希望同学们尽快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珍惜这最美好的时光,不要停止学习的脚步,在学习的同时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阿卜杜萨拉木·艾斯凯尔是参演《捍卫》的新生演员之一,他来自新疆,是维吾尔族人,平时同学们都叫他小萨。提到维吾尔族,人们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他们能歌善舞的天性,小萨也不例外,他从小就热爱舞蹈,并自学成才。谈到这次演出,小萨说:“虽然我不是第一次上舞台演出,但是这次却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表演,而且台下坐的都是我的老师和同学们,所以还是有点紧张。”

第一次接触《捍卫》这种军人题材的舞蹈,小萨很兴奋,他喜欢这种充满力量与激情的舞蹈。“跳这个舞蹈的时候,感觉我整个人都沸腾了,这个舞蹈的音乐也特别有激情,跳的时候特别有力量。”但擅长民族舞的小萨,跳着跳着就会不由自主的把民族舞的动作混淆其中,加上训练时间有限,着急记住动作的小萨难免出现差错。指导老师、学长们就一遍遍的教小萨动作,休息时还主动问小萨有没有没弄懂的地方,大家的关心和帮助让小萨很快找回了跳舞的状态,融入到了这个舞蹈团体。小萨说:“参加这次迎新晚会让我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早上出门,白天上课,晚上练舞蹈,回寝室就睡觉。有的时候体力跟不上,有点撑不住了,但看到大家都这么努力,心里就只有把舞蹈跳好这一个念头,再累再辛苦也要坚持。”

演出后,小萨对自己的表演很满意,对他来说,这段演出经历是人生路上的美好回忆,今后的大学生活在小萨眼里同样值得期待。十二岁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的小萨,因为语言、习惯、信仰与周围同学的差异,遭受过不少误解和排斥。“我有的时候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我有点害羞,面对不太熟悉的人,有些话说不出来。来到了大学,学长学姐都很照顾我,帮我办临时饭卡,找宿舍楼;我不吃猪肉狗肉,室友也很尊重我的习俗;辅导员老师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她告诉了我大学应该怎么过才更有意义,并嘱咐我在经济上、精神上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找她帮忙。”正是这些人让小萨觉得大学生活不再陌生。

在寝室,小萨会常常戴上耳麦听歌,听到高兴时就跳舞,一边跳一边逗室友笑,他说这是他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我已经慢慢开始享受我的大学生活了,因为我已经感受到了它的丰富和充实。”小萨说。

“农大农大,何谓农大?悠悠天下,什么最大?农业最大,农村最大,农民最大……”朗诵节目《东北农大》是迎新晚会的传统节目,今年的迎新晚会也不例外,80多名同学参加了这个节目,队形的安排、内容的背诵、领颂与朗诵的配合、呼吸的调整、抑扬顿挫的表达……虽然同学们都不是朗诵的行家,但大家都用专业的标准要求着自己,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磨合,整整练习了一个月。

大一的迟洋洋是演员之一,她说:“刚来到大学,其实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难以适应的,毕竟大学和高中相差很大,我觉得大一的同学都是有一些迷茫的,参加到朗诵中来,一是向往登上舞台的感觉,二来也想试一试自己的能力。经过这一个月与同学们的朝夕相处,我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学长的关心,认识了很多朋友,通过朗诵词对学校又多了一份了解,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迎新晚会中,收获宝贵的经历。”

组织人数众多的训练,学长们必须首当其冲,时值秋冬交替,一些同学患了感冒,加上一遍一遍的朗诵,排练结束后一些同学甚至说不出话来,学长们会买来含片,教同学们做保护嗓子的按摩,为了组织同学们,有时候自己顾不上吃饭……董梓键今年大二,去年就参加了《东北农大》的朗诵,今年他是领颂也是带队练习的负责人之一,他说:“感觉身上的担子很重,既要做好领颂也要协调好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朗诵的演员中女同学比较多,排练又很辛苦,所以要特别细心的照顾她们,让她们有积极性。再比如安排站位,不可能每个人都在第一排,所以要做好沟通和协调……”关心与爱护让训练气氛融洽,一个月的训练中没有一个同学掉队。

做好协调工作是演好节目的基础,而让表演能够打动人,需要真正去理解《东北农大》朗诵的内涵。董梓键说:“大一刚来的时候,我对学校的校训、校风和东农精神只是字面上的了解,去年参加了《东北农大》朗诵之后,我才真正了解了东农的历史,感受到了东农的精神,之后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对东农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东农精神其实离我们很近,正如我们在排练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亲相爱,还有大家的坚持不懈,其实都是东农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潜移默化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中,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开学的第一次班会,陈叶兵向同学们现场展示了一段街舞,几个高难度动作让台下掌声雷动。从那时起陈叶兵的街舞已经在学院小有名气,他当然不想错过迎新晚会这个施展才华的好机会。

然而事与愿违。在迎新晚会选拔的现场,陈叶兵现场表演了拿手的机械舞和breaking,但由于只有他一个人会跳街舞,考虑到独舞表演无法支撑整个舞台,街舞节目只能被暂时搁置,陈叶兵被安排到另一个蒙古舞群舞节目中。陈叶兵说:“其实学长们挺想让我上街舞,但是那时候真的找不到其他人跟我配合,当时挺失落,也不报表演街舞的希望了。虽然我没接触过民族舞,不过想到可以学习新的东西,也就不那么难过了,我跟着大家一起学,学得挺快的……”

一周后的一天下午,学院负责人打来电话,说争取到了街舞上迎新晚会的机会,但前提是陈叶兵必须找到跟他搭舞的同伴。于是陈叶兵四处撒网,在同学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4个同学一起跳街舞。陈叶兵说:“我们5个人中,有3个是零基础,也没有舞台经验,作为这个节目的负责人,我还是有一些担心,但当时没有想太多,出现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

由于同学们对动作的接受能力不同,陈叶兵就先教基础较好的王子健,再和王子健分别教其他同学。有的同学动作僵硬,没有街舞的感觉,陈叶兵就一遍又一遍的示范,直到跳好为止。陈叶兵说:“如果换做是我,对于一个新东西肯定也需要一段时间去体会,大家学的慢很正常,我就反复地教到他们学会为止。”

第一次彩排,指导老师觉得音乐的节奏感不强,要求更换节目音乐。“当时我们都挺难接受的,因为改音乐的话很多刚学会的动作也要改。”但陈叶兵最终还是接受了老师的建议,重新选音乐,重新编动作,为了赶进度,不仅晚上要练,下午有时间也要练。陈叶兵说;“那个时候大家真的是身心俱疲。我尽量延长休息的时间,不让大家太反感。”为了改节目音乐,陈叶兵用一个晚上,先后试了几个软件,从100多首歌中选择合适的片段编辑到一起。换了节奏感更强的音乐后,大家的动作比之前更整齐了,效果比之前好了很多。陈叶兵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更精益求精的去做事,这个过程让我学到了很多。”

迎新晚会上,同学们的街舞表演成了当天晚会的一个亮点,苦练了一个月的同学们沉浸在掌声和欢呼声中。“我喜欢跳街舞,这个过程让我锻炼了自己,也让我交到了新朋友,我会因此而更加珍惜大学生活。”陈叶兵说。

“我的心是一片海洋,可以温柔却有力量,在这无常的人生路上,我要陪着你不弃不散……”新生辅导员老师刘丹带领50多位大一新同学合唱的《我心似海洋》压轴出场,合唱带给全场的不是热烈的欢呼和掌声,而是静静地聆听。

刘丹说:“这首歌既是对新同学的欢迎,也是对他们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珍惜时光、懂得感恩,我也希望将辅导员老师的心意传达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份满满的爱,陪伴他们度过大学时光。

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刘丹,组织学院大一17个班的470多名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这对于新辅导员和新同学都是个挑战。九月份各班级班委会成立后,同学们都紧锣密鼓的准备着自己班的活动,同学们把寝室关系、感恩活动、大学四年的规划通过一个个节目展现在班会、团活和迎新晚会的现场。刘丹说:“几个月以来,大家的改变非常大,他们的适应能力超乎我的想象。虽然有一些细节并不完美,但他们很努力,让人感动,这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在排练节目的过程中,即便是天气寒冷、即便是生病、即便是受伤,同学们都投入在集体活动中没有人退缩。刘丹也跟学生们一样,每次排练都会和同学们坚持到结束。对于生病和受伤的同学,刘丹也一定要过问。刘丹说:“我是一名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我也要成为同学们的朋友,希望大家在有困难、不适应的时候能找到我。刚开始我对同学们的了解不多,通过与他们聊学习聊生活,我觉得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有好的想法时,需要倾听也需要鼓励。我现在都会回想,当年辅导员跟我聊天、让我努力,那种感觉非常好……我的目标是在一个学年内和400多名同学都聊一次……”

“多希望我是盏烛光,在你需要时候发亮,当你迷失时为你指引方向,让你脆弱时不再迷惘……”刘丹希望如歌中所唱:“他们的想法非常丰富,但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去实现理想。在他们身上我找到了自己学生时代的身影,我也要用自己的经历给予他们引导。四年以后,他们一定会迥然不同,希望他们能在我的陪伴下梦想成真。”

10月19日下午,在城栋艺术楼604室,大三的姜贺喜带领13名大一同学、11名大二同学正在制作演出道具,今天晚上,人影戏《青春掠影》即将进行第三次排练。《青春掠影》没有声音和旁白,同学们用灯光将人物、道具投影到白色的大布上,演绎了新生报到、班级活动、学习备考、社团活动、毕业离校等场景。姜贺喜说:“我们把大学四年最具代表性的几幕场景用短短的几分钟展示出来,希望通过这种演绎方式,告诉同学们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应当珍惜人生中每一段时光。”

每一幕场景的展现都要依靠道具,而排练节目最耗时的环节也是制作道具。道具的材料主要是泡沫板。“泡沫板非常脆弱,每次排练后泡沫板都有将近一半会坏掉,几乎每次排练后都需要维修板子,有的甚至要重新制作。”姜贺喜算了一笔账:“外面商店制作刻好字的泡沫板要4-5天时间,购买需要大约1400元,但制作的成本只需要400元,那时排练时间非常紧,耽误不起,同时也为了节约花费,我们就自己制作和修复演出道具。”

周一到周五每晚七点到九点半同学们都会在一起一边制作道具,一边商量剧情,有时由于选修课或晚自习不能参与排练,他们就自发的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排练节目。画线、描字、刻字……每个步骤的制作都不是一帆风顺,比如描字描出来的感觉达不到预想艺术字的效果,刻字刻出来后和描出来的字又有差别,再加上泡沫板很脆弱,就算同学们使用时再小心翼翼,排练一场下来,也很难保证这些“宝贝们”完好无损。面对这些困难,没有任何手工经验的同学们起初仅制作一块泡沫板就需要共同忙碌30分钟,后来同学们渐渐熟悉刻字技巧并改进了方法,仍需要20分钟才能做好一块泡沫板。姜贺喜说:“为了最好的演出效果,我们的道具不能有一点瑕疵。”

由于道具非常脆弱,排练的时候每个人都倍加的小心,如果谁不小心弄坏了道具,其他成员也没有埋怨,同学们还自发收集了雨伞、行李箱、吉他等道具,剧组的每个人都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演出前夜,同学们加班加点赶制了全新的道具。到迎新晚会结束,同学们一共制作了七十多块泡沫板。

除了制作泡沫板道具以外,剧本的编排也非常重要,同学们在剧情意见不统一时,会分别试演两种方案,有时还会在试演中产生新的创意,最后用举手表决最终的表演方式。

由于节目全靠动作表达,没有旁白,如果一个演员的动作做错了,或是某个道具忘了拿上来,观众就会看不懂,为了验证节目有没有演出预期的效果,同学们在大厅排练时,就会随机找来一个路人充当观众。一次同学们找来了门卫大爷,给他演了一遍,演完后大家围上来,让大爷指出不足,一开始大爷不好意思提建议,但是如果不说出来三条以上,演员们就都不放他走,看同学们这么执着,大爷就说出了几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这样同学们采纳了很多人的建议,节目的剧本也完善了许多。

《青春掠影》剧组成员有大一也有大二的同学,大一同学有晚自习,大二同学有时候有选修课,时间上不能统一,大家主动提出在周末排练,剧组成员有24名,15人负责表演,其他的同学负责搬运道具,拉幕布,没有人有怨言,同学们说:“我们是一个团队,只有互相理解、互相配合才能把事做好”。

因为《青春掠影》是人影戏,所以严格的来说每个演员都在幕后,不像别的节目一样能在观众面前“露脸”,同学们都说不介意,他们都很享受这个过程,一个好的节目就是为了打动观众,而不在于个人的得失。

10月20日,在学院迎新晚会中《青春掠影》开演了,同学们按着剧本配合着、演绎着,虽然他们看不到台下的观众,但从观众的笑声、掌声中他们知道节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终,节目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广泛的好评,大家一致认为节目表演形式新颖,剧情幽默风趣,寓意深刻感人,在学院“我最喜爱的迎新晚会节目”的投票中《青春掠影》名列前茅。

迎新晚会结束后,同学们把用来发布排练通知的微信群名改成了“那些天我们在604的日子”,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演出的成功,还有友谊和一段珍贵的记忆。“我们很怀念那段共同努力的时光。”同学们说。

迎新晚会的旋律已经渐渐远去,同学们也进入了紧张备考的阶段,而在每个参与活动的同学心里,那段展示才华、沟通友谊、团队合作、融入集体的经历永远不会褪色。

(策划/霍晨光 新闻中心记者站:解玉兵
撰稿/解玉兵、王馨瑶、程鹃、勾涵、刘雨雨 摄影/王泽斌、谭泽兴)

责任编辑:霍晨光 发布时间:2015-12-29 浏览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