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组织经济作物专家赴甘南县指导春耕-凯发网站
导航

我校组织经济作物专家赴甘南县指导春耕-凯发网站

当前位置: 凯发在线首页>学校要闻>正文

我校组织经济作物专家赴甘南县指导春耕

——我校科技力量全面助力甘南县春耕生产系列报道(二)

编者按:2021年8月,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探索实践经验提炼理论精华,回答什么是藏粮于技的关键要义。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试点工作,首批启动72个,东北农业大学对口甘南县榜上有名。

春耕是一年农事生产的关键环节,2022年的春天,是自共建方案形成以来,校县双方期待已久的新起点,东农的专家们摩拳擦掌,全力准备下好先行县共建的首盘棋。尽管2月底以来,黑龙江省面临新冠疫情影响较大,但丝毫不影响我校做好共建工作的决心,基于之前两年的合作基础,东农人期待着把双方的设计蓝图落实落地,用实际行动把春天的愿景变成丰收的美景。



为进一步推进落实《甘南县人民政府与东北农业大学“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022年度工作方案》,把握春耕关键农时,我校发挥主动服务意识,强化科技支撑要素保障,积极推动共建项目全面实施和专家赴甘南县接续指导常态化。

4月15日、16日,围绕5大类10余个经济作物项目,我校组织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秦栋、张耀伟、周秀艳、辛明、蒋欣梅、朱子成、张贺、动科学院王明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徐文龙、孙文鹏等相关领域10位专家,赴甘南县项目实施各主要地点现场踏查指导、与乡镇领导和各实施主体负责人充分座谈对接。在甘南县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其林、县农业农村局、甘南镇、兴十四镇和东阳镇负责人参加座谈调研。

在甘南镇、兴十四镇蔬菜产业座谈会上,乡镇有关领导介绍了蔬菜种植情况,分析了发展露地蔬菜的产业基础,针对本乡镇蔬菜种植产业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详细介绍。蔬菜种植户代表就自身发展蔬菜产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生产问题与我校专家逐一进行咨询解答。我校专家就品种选育、病害防治、套种技术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我校专家在甘南镇、兴十四镇蔬菜产业座谈会上讲解技术知识

会后,我校专家先后到甘南镇东郊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兴十四棚室园区调研指导。高温棚室内,专家们详细查看番茄、黄瓜等作物长势,现场指导农户相关种植技术。

农户纷纷表示,科技先行县是一个为群众办实事的项目,一定抓住跟东农专家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选育优良品种,改进生产技术,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

我校专家在甘南镇东郊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指导

随后,我校专家赴晓光村万发屯现场踏查校县共建150亩综合示范展示区的春翻整地情况,仔细查看周边环境、土壤情况,热烈讨论在示范区规划基础上细化实施内容,并就如何更好更科学地展示科研成果,积极与当地农技人员对接作业细节。

我校专家在晓光村万发屯先行县综合示范展示区调研指导

在东阳镇蔬菜林果产业座谈会上,专家们与镇党委和政府领导充分探讨了当地果树和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种植技术等内容,总结了过去两年东农的树莓、蓝靛果、西瓜、大白菜等果蔬的技术品种在当地示范的成效和经验,以及今年在东阳镇实施的各项目的具体开展情况。会后,在东阳镇党政主要领导陪同下,专家们前往东方村,现场指导合作共建的130亩寒地林果示范基地红树莓苗木种植。

我校专家在东方村寒地林果示范基地调研指导

此次调研,专家们住在县人才公寓,这里是甘南县为全面推动校县共建先行县实施而专门提供的硬件保障之一。公寓内住宿条件是崭新的标准间,包含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区,配有健身器材区、独立的会客区、办公室等。

甘南县人才公寓

春耕指导工作期间,专家们还前往东阳镇专家驿站、人才公寓参观。东阳镇作为校县合作的起点,承载着自2014年精准扶贫以来,校县共建的情感起源,和各项合作事业谋划的雏形。专家驿站大厅写满了甘南县与东北农业大学的故事墙,驿站内也设有标准间和独立的会议区,方便林果科技小院的师生来镇里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参观中,李其林向专家们详细介绍了共建合作历程,以及经过我校的科技支撑,树莓产业在东阳镇的发展壮大,这是校县共建不断深化的有力体现。他说:“经过今年初的全面调研,充分感受到甘南县从上到下要牢牢把握先行县建设的有利契机,以“基地 中心 产业联盟”的新型校地合作模式为抓手,全力以赴发展甘南县域经济的决心,以及全力推动合作共建的实际行动。”

我校专家在东阳镇专家驿站参观

专家们表示,本次调研指导对我校与甘南县多年的紧密合作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回校后会有针对性的强化术成果对接,把甘南县作为成果转化落地的主要阵地之一,把全县农业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关注的工作全力推动,并依托“科技小院”和各类项目实施,源源不断向甘南输送技术、人才,为甘南县争当全省农业科技现代化排头兵贡献东农力量。

(供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冯丹 发布时间:2022-04-19 浏览人次: